很多环卫工的手上都贴有胶布,他们对伤口简单的包扎就算完了。 本文图均为 贵州都市网 图
春节期间,浙江一名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时,被随意丢弃装在瓶子里的强酸腐蚀双手,一只手指几乎溃烂。这则新闻获得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评论,“把这么危险的东西乱扔,实在缺乏道德”;“心疼,伤口看着就疼。”
环卫工人跟垃圾打交道,每天起早贪黑,在腐臭味中清理垃圾桶,清扫路面,工作又苦又累。可实际上,除了苦和累,这还是一项有危险的工作。除了浙江这位环卫工人遇到的被强酸腐蚀双手的极端情况,对于环卫工人来说,被玻璃割破手掌,被竹签、钢丝刺穿胳膊等,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京贵环境作业部的负责人李前仁呼吁公众,“
危险垃圾不应该随意丢弃,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我们环卫工人的保护和尊重。”
被玻璃划伤
碎玻璃割破手掌
下午两点,老张下班了。贵阳中华北路上一段两百米左右的人行道,是他清洁的路段。放眼望过去,道路上几乎看不到明显垃圾,很干净。而将这段路打扫得干净的他,双手则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
这双手骨节突出。不论多冷的天,他都只有用冰水浸湿抹布,清洁垃圾桶,这使他的手患上关节炎。一层又一层的茧裹在他的手掌上,指纹被老茧撑破,指纹间隙和指甲盖里,腻着用刷子才能勉强刷掉的黑垢。握上去,像是攥了块温热的石头。仔细一看,从手指到手掌,都散布着深浅不一的小口子。
“其实不算疼。”他嘿嘿一笑,“做这个工作十多年,习惯了。”他说,除了作业用的手套,手掌上层层老茧,反而成了他的保护,“皮厚了。”
再厚的老茧,也是血肉,抵挡不住锋利的碎玻璃。有一次,早上6点多,他刚刚上工,照例要先清洁垃圾桶。早上垃圾不多,不用把桶拉出来倒垃圾,用手进去掏垃圾更方便。
他戴上橡胶手套,麻利地伸进垃圾桶,快速抓住一团垃圾。就在接触到垃圾的瞬间,他感到一股钻心的疼。他下意识地“哎哟”叫了一声,抽出手来。发现几片碎玻璃刺穿橡胶手套,划破了大拇指,鲜血直流,指甲盖的边缘微微翻起。这股疼从手指窜过胳膊,拉扯着半个身子跟着疼。
大清早,药店还没开门。他赶紧到附近的公共厕所清洗伤口,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创可贴包住大拇指。换了几个创可贴,血才止住。
“做这个工作嘛,难免。随身带创可贴,伤到贴一贴,几天就好了。”老张认命地说,“不然怪谁咯,也不知道是谁扔的碎玻璃。”在老张看来,这些都是小伤,“不值一提,不值一提。没遇到过严重的伤。”
被金属利器刺伤脚
胳膊被缝十针
老张的工友,霍师傅就没这么幸运了。他的胳膊至今还有一道5厘米左右长的伤疤。那是2016年的夏天,霍师傅在正兴街转运垃圾。垃圾桶旁边摞着一堆钢化玻璃,“可能是附近商铺的玻璃碎了,打扫之后丢到那里的。”他只有先将这些玻璃搬到垃圾车里。
搬的过程当中,为了加快速度,他一次抬两三片。有一次,玻璃没放好,从垃圾车里滑下来,哗啦砸在他的胳膊上。天气炎热,他穿的是短袖,胳膊立即被划出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不停往外冒。他只有先用手捂住伤口,坐着垃圾车去医院包扎,被缝了十针。“一年多,伤口都淡了,没啥事。”他摆摆手,对这个伤不以为然,反倒觉得因为受伤,在家休息十天是件好事。做环卫工作七八年,那是他最长的假期。
任丽梅(化名)没有遭遇过这么严重的伤,清理垃圾桶时,手和胳膊被垃圾桶的边缘或者铁皮割破倒是常有的事。不过,在她看来,这些身体上的伤不算什么,最让她难过的,是遭遇行人的冷眼。
有时候,看见乱丢垃圾的行人,她会上前制止。有的人根本不理;有的人会白她一眼,“我们不丢垃圾,你们吃什么?”她又气又委屈,“没办法,谁让我们做的是下等工作。”
旁边一位快退休的工友大姐劝她,“能忍就忍忍嘛。”她说,这样的人不会经常遇到,“现在连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被铁丝扎伤眼部
铁丝差点戳瞎眼睛
跟这些老前辈相比,刚刚做环卫工作两年的郭润菊,就没那么从容。大年初三下午,临近换班时间,还剩最后一桶垃圾,收拾好之后,郭润菊就可以下班回家了。人人都想在家过年陪家人,郭润菊也不例外,她急切地想回家。
可是,这最后一桶垃圾偏偏跟她作对。垃圾桶里,除了普通垃圾,还塞着一团铁丝。铁丝倒不出来,她只有用手去拽。郭润菊是个小个子女生,力气不够大,拽了好一会儿,铁丝团都卡在里面不动。一团拽不动,她只有一根一根拽。这个办法管用,一根铁丝终于有所松动。可她还没来得及高兴,松动的铁丝瞬间从垃圾桶里弹出来,一边的尖径直戳到她的眼睛上来。
她捂着眼睛,感觉到温热的血流从指缝间冒出来。她又疼又害怕,哭了起来。“当时我心想,坏了,眼睛肯定被扎坏了。”同事把她送到附近的医院。不幸中的万幸,铁丝只戳破了眼皮。
医生一边给她清理伤口,一边安慰她,“还好是眼皮,太悬了,就差那么几毫米,就扎到你的眼球,后果就严重了。”
十天的时间过去了,郭润菊眼皮的伤疤已经变淡,可她仍心有余悸,看到垃圾桶就会涌上一丝恐惧。尽管恐惧,工作还是要继续,“只有小心一点。”现在她掏垃圾的时候,都会把头抬高,放慢动作,试探着在垃圾里摸索。
环卫工的手掌包裹一层硬茧
保护尊重环卫工人
京贵环境作业部的负责人李前仁介绍,虽然环卫工人都有工伤保险,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在工作中受伤,除非伤情极其严重,很少有人愿意报险。“一个是过程相对麻烦,另一个是,出险之后,会影响年终安全奖励。”他说,尽管环卫公司设置了安全部,专门负责工人的伤情处理,发现有受伤情况,及时报险,“可是没办法时刻监督每个人。”
李前仁介绍,在环卫行业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环卫工人的作业危险已经比过去大大减少。“比如,现在的垃圾转运,过去都靠工人用铲子往垃圾车里装,现在,只要把垃圾桶挂在垃圾车上,按下按钮,垃圾桶就会自动将垃圾倒进垃圾车。”
不过,在他看来,作业工具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并不能完全保障环卫工人的安全。“就像你看到的,我们的工人被碎玻璃等垃圾伤到的情况还是比较多。根本还在于两方面,一个是工人提高安全意识,另一个就是垃圾分类。”
作为贵阳市人大代表,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前仁就做了关于垃圾分类的提案。“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我们环卫工人的保护。一些
危险垃圾比如硫酸、建筑废料等的处理,是需要一定专业技术的。垃圾进行分类后,这类垃圾的处理就要由专业的环卫工人进行作业,而不是像现在,各种垃圾堆在一起,隐藏未知的危险。”他说。
不过,实现垃圾分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李前仁建议,广大市民在丢弃垃圾的时候,可以对
危险垃圾稍作处理,“比如垃圾里有尖锐物品,能不能对这些物品先做一个包装。这样一个小举动,可能会避免我们环卫工人受伤,也是对他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