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十三五”纵深挺进的关键节点,也是环保产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今天,让我们重温即将过去一年里环保行业的五大拐点,回味这一快速增长产业链风景独好的2017。
时间是标注产业前行的刻度。
惊喜、颠覆、反转、高增长……2017年环保产业发展轨迹此起彼伏,呈现新的特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产业蜕变的更迭。从整体产业链到细分领域、从发展黄金期趋于高质量增长,环保产业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凸显出多重特征:整体板块趋于精细化,深度整合此起披伏,因政策主导逐渐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一些新拐点成为环保热点。回顾2017年以来印刻在环保圈的诸多回忆,选取以下几个,看他们如何打造出独特的“绿色回忆”。
【拐点一 分散式形态·大势所趋】
长远来看,过去十年是“风光”发展最快的十年。但在装机容量几何式增长的同时,集中式资源开发日趋殆尽,加之“弃风弃光”乱象频现、可再生能源开发开始转向靠近负荷中心的中东部,以分散式为主导的能源开发体系正受到业界的关注。
下一个十年的方向又在哪?在从追求规模转向提质增效之际,分散式给了光伏与风电市场新的生机。尤其是政策补贴导向明朗、具备就地消纳特性的分布式光伏在过去一年里爆发式增长,对光伏市场乃至可再生能源发展体系大展一番拳脚的意图已经搅动上下游产业链。从蓝海中迎面走来的分散式能源开发似乎有挑战一切已存在形态的冲动与决心。好在,现实给予了肯定答复。
舆论普遍认为,源头上以注入产业新动能为契机,分散式开发体系大规模铺开后势必将对可再生能源施以深远影响。无论欢迎与否,市场乃至产业链都必须积极面对。然而,如何用切实可行的应用模式填补效益不稳定、开发成本高的诸多短板,是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未来面临的一大难题。
【拐点二 环境治理·照亮死角】
“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保部长李干杰曾这样形容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就中国环境环境治理而言,2017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土壤修复、大气污染防治等细分板块的监管模式都出现调整,而对整体环保产业影响比较明显的,是中央环保督察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中央环保督察,被视作我国环境监管模式的重大变革。随着“环保钦差”轮番掀起绿色风暴,人们很快意识到,环环境治理执法监管不再仅仅止步于“纸上谈兵”,取而代之的则是“挺直了腰杆”。旨在重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中央环保督察,从环保部门牵头到中央主导,以督查并举为主线,在过去的短短2年时间里,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对全国31省份进行无缝连接,问责人数达到近1.68万人。
日趋严苛的环境监管不仅止步于此。2017年8月,环保部正式印发《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覆盖了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管理行业。至此,排污许可制开始渐次铺开。作为今后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排污许可制将按照先易后难、满足环境管理需要等原则,实现“一企一证”精细化管理。
有舆论认为,中国环境治理牢筑执法力利器,既是当今生态环保发展呼唤法治为先得一种必然,同时也反映出环保与经济结构的再造直至平衡。
【拐点三 环保智造·疯狂打call】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其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华龙一号实现“造船出海”、海域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页岩气开发按下快进键,我国新能源技术在不断实现跨越性发展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彰显出中国智造的独特魅力。
我国是继美国、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大型页岩气开发的国家。3月,来自中石化新闻办的公开消息称,作为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供气突破100亿方,这也标志着我国页岩气开始迈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新阶段。而在涪陵页岩气开发期间,我国在理论与技术上均开创了本土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先河,一系列关键装备均实现了自主创新的本土制造。
随即,一抹源自中国南海神狐海域的熊熊燃烧的火焰,再次点亮了绿色能源革命的引路灯。经由20多年不断砥砺,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并实现连续试气,创下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公开资料显示,燃烧后仅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极富“绿意”的可燃冰堪称具备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而我国这一历史性突破的意味不言而喻。
有着同样“丰收季”的还有中国核电。自1984年立足秦山核电站以来,我国核电发展近年来蓬勃发展,并已形成了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华龙一号无疑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凭借多重创新驱动的自主研发性能,华龙一号早已乘着政策春风扬帆出海,成为中国打开海外核电版图的金名片。也就在同一时间,中国已跻身至世界核电强国的领跑者阵营。
【拐点四 市场蓝海·黄金时刻】
2017年,如果有哪些细分板块让环保圈印象格外深刻的话,非城市黑臭水体、环保装备制造及天然气市场莫属。城市水环境治理从关键节点到各地纷纷加速河道“摘帽”,环保装备制造从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到万亿级产值目标,天然气从两位数持续增长到全面开启市场化改革,上述板块无疑完成了从“小目标”到“大体量”的产业蜕变。
一系列政策“福袋”被认为是产业加速腾飞的关键因素。作为覆盖全国范围的水环境生态系统修复蓝图,“水十条”明确了黑臭水体“摘帽”的具体时间:截至2017年底,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在内的三大行政区域都将基本根除黑臭水体。自此,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任务被细化成了下一个水务风口。
对于环保装备制造产业而言,“幸福感”也是随着《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对外公布而成形。其中,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在内装备制造领域的细化目标,再次为环保上游带来了强势助力。
同样地,无论是《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明确加快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还是《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强化“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改革目标,亦或《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勾勒出未来四年内天然气消费总量蓝图,天然气在2017年已成为一匹黑马,为清洁能源的纵深挺进唱响了绿色强音。
【拐点五 产业生态·品牌溢价】
在一个个细分领域的背后,潮流涌动的生态格局不容小觑。每一个板块构架,甚至有可能迄今鲜有资本问津,但是当他们合力、共鸣,就会产生震动环保产业链的惊人力量,诚如催化产业趋向新兴模式。
随着新经济常态逐步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渐攀升至上限,以“绿”为源的发展方式成为大势所趋。一组直观数据更为鲜明地体现出了环保近年来的加速度:传统环保业务在超过4897亿元基础上年均维持23%左右的速率增长,年投资总量也随之上扬至1.4万亿。截至目前,上述投资体量已经形成“组合拳”,使得环保这块蛋糕的吸金能力前景可观。
在此期间,脱离“政策襁褓”的环境治理市场开始走向新的业态,即向充分性、平衡性、均等性方向阔步前行。一方面是政策驱动的行业转变,另一方面是环保自身的供给变革。而在不断踏浪逐新的同时,一个明显的特征也开始明朗起来:走进发展黄金期的环保将成为价值起点,并逐渐构建出以高品质供给为主导的品牌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