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我国危险废物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良好效果。但在实践中,各地
危废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业务功能分散、前后关联性不够、数据价值被忽略等问题,对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精细化、“一张网”管理的技术支持还不够。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十三五”危险废物信息化建设提出3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是危险废物信息化建设要突出智能性
目前,许多地方环保部门将信息化、智能化的内容单纯理解为数字化。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为例,各地至今解决的还是从纸质数据到电子数据的问题,系统建设思路始终停留在“数据收集”的数字化阶段,对数据价值的挖掘、利用尚欠考虑。
笔者认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系统设计理念,对同一家企业历年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横向比较分析,从大数据中探究各行各业危险废物产生的“秘密”,无论是环保部门对单个企业的环境执法,还是对危险废物产生行业的总体认识,都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和技术支撑。这也是当前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技术软肋。
作为危险废物信息化应用的建设者和主导者,环保部门对系统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不能跳出认识误区,不能融合危险废物业务与信息专业知识,系统设计定位不高,所发挥的作用必然有限。
二是危险废物信息化建设要兼顾企业需求
只有企业积极主动“用”系统,环保部门才能获取数据,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反之,没有兼顾企业需求的系统,依靠行政命令方式获得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难以保障。
从危险废物管理流程分析,企业需求包括厂外的运输环节和厂内的管理环节两部分。目前,电子联单已考虑企业厂外的运输环节应用需求,但厂内管理环节则一直属于信息化管理盲区。从企业危险废物包装物的标签制作,到产生、贮存、转移台账记录等仍旧是传统人工管理,耗时费力,易出错、易做假、风险较大,也成为环保部门精细化管理的瓶颈。
为此,环保部门可以借鉴快递包裹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帮助企业实现内部管理流程自动化,增强系统对企业用户的黏性,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这样,系统在企业间积极使用便不再是难事,真正为管理部门实现危险废物追根溯源管理创造必要条件。
三是危险废物信息化建设要建立全过程管理的数据链
现阶段,危险废物信息化系统侧重于环节性应用,如申报登记、电子联单分别解决申报、转移环节的信息化。由于各功能相对独立,缺乏整体全局性考虑,形成了信息孤岛,企业产生、申报、贮存、转移、处置情况不能相互印证,大量数据和信息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管理部门审核企业信息时,仍然需要通过不同系统或模块分别查找相关信息,并进行人工计算、综合判断,信息化效益有待深入挖掘。
此外,信息孤岛还给违法企业留下了作案空间。少数企业抓住系统不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完整数据链的漏洞,部分合法、部分违法转移危险废物,以线上的合法合规掩盖线下的违法违规,模糊管理部门视线,作案更隐蔽,增加了管理人员侦查排案的难度。
笔者建议,以危险废物管理业务逻辑为思路,构建涵盖危险废物环评、申报、产生、贮存、转移及处置全生命周期数据链,建立上下游数据关系,从技术上解决监察人员在传统执法过程中花大量精力“核算”各环节“复杂”数据的问题,便于腾出更多精力用于规范企业环境行为。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辐危中心 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