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窑协同处置被誉为处理过程最安全、处理结果最彻底方式之一,且与水泥生产的共摊成本,边际成本较低。加上近年来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危废处理市场需求爆发,水泥窑协同处置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日益成为危废处理的主流方式。市场预计,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将在5年内爆发出数千亿的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不知不觉间,水泥窑协同处置已经成为危废处理的主流,产能不断扩张,占据了半壁江山,并引发危废龙头们的跑马圈地、争夺市场。
发达国家危废在固废中的占比介于5%~10%,假设我国现阶段危废占比为3%,那危废的实际产量已经超过1亿吨。伴随从中央到地方的强监管,危废实际产量与统计量差额缩小,综合处置率上升,2020年的市场规模可以轻松突破1000亿元。
危废处理方式多种多样,水泥窑协同处置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于其独树一帜的优势,譬如适用于60%种类的危废处理;焚烧温度高、时间长,处置较为彻底;处置能力强,无二次处理需求等,故而被公认为处理过程最安全、处理结果最彻底方式之一。
历经40多年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处理危废的标配。据悉,在发达国家,2/3以上的水泥厂可以进行协同焚烧处置,对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固废处置的双赢意义重大。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水泥窑协同处置的积极探索,并于2005年建成第一个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国家层面对于水泥窑协同处置的重视程度空前。
2015年《关于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的通知》出台;2016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面世;2017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核指南》发布……截至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标准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经过充分的奠基,2018年,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的产能和规模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2017-2018年,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分别新增19个与26个,新增规模分别为104万吨/年和166万吨/年,产能进入加速释放期。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已经获得经营许可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资质共计57个,规模合计368万吨/年。目前我国焚烧类危险废物处置合计产能634万吨/年,其中传统焚烧工艺占比55%,水泥窑协同处置占比45%。
截至目前已经投产的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中,
红狮水泥、海螺创业、
金隅集团、
金圆股份四家企业的累计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随着政策利好释放与市场需求爆发,未来市场竞争力间呈现白热化的态势。
有机构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水泥窑改造建设端市场空间有望达到340亿元,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运营端市场规模达700亿元,运营端市场空间估计在400亿元,从水泥窑协同处置产能来看,将会有1800万吨市场空间待开发,这部分处置能力有可能在近五年逐渐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