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围绕“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黄河记者获悉,截至8月底,济南已完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投资2753.4亿元。
以下为图文实录:
济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廖建宁:
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济南市“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一场,围绕“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宏志,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谢堃,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西武,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汲佩德,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部长张小帆。首先,有请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宏志介绍济南市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有关情况。
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宏志:
媒体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长期以来,众多媒体一直关注济南、支持济南,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济南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了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山东提出“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首次把济南纳入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定位,使济南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关键一子”,全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重构的“重要一极”,辐射带动黄河中下游城市的“关键一核”,为济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也赋予了济南重大历史使命。
——近年来,济南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努力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济南落实落地。锚定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跻身全国GDP20强,2022年经济总量达到1.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一千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0.2个百分点。在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济南位居全国第14位。
——近年来,济南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践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和“山泉湖河城”独特禀赋,高标准打造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强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39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4.9%,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较2019年前移26个位次,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0个国控考核河流断面100%达标。建成500平方米以上公园1200多个。“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
——近年来,济南市深入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统筹抓好黄河两岸、流域内湿地、河湖水系等一体化综合治理,着力打造节水典范城市,全力保障黄河安澜。累计整治中小防洪河道22条、总长度达264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2022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15.6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较2019年下降24.8%。连续21年保持国家节水城市称号。广大市民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泉护泉,趵突泉泉群实现20年持续喷涌。
经过多年接续奋斗,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形成了十大发展优势:即战略红利交汇叠加,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数字赋能势头强劲,人才保障基础坚实,金融服务优势突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城市品质生态宜居,人文环境厚重淳朴。如今的济南,完全有条件、有底气扛起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引领、作出示范。
去年召开的济南第十二次党代会,锚定“勇当排头兵、建设强省会”,进一步明确了济南新的发展方位:即在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打造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节点、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大局中,打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聚焦四方面发力:
一是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提升产业能级。努力打造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达1.4万亿元;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透明质酸、生物质材料、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新增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特色产业集群2个。今年1-8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3、6.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4、33.3个百分点。聚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以济钢为代表的东部老工业区累计搬迁改造企业80余家;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顺利通线,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整车下线,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项目竣工投产,临工重机超大型挖掘机项目开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58%,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60%以上。“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9%,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跃居2022全国数字经济城市排名第6位。“十四五”以来,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9.7%、居全省前列。聚力强化项目支撑。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战略机遇,坚持以“项目突破年”为主要抓手,印发实施《济南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动态谋划了1830个经济社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8万亿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进一步增强。
二是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策源功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狠抓原始创新,1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家省实验室作用更加凸显,植物基因编辑、碳化硅材料、高功率芯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领跑国内、打破国际垄断,大科学装置实现“从0到1”的突破。狠抓主体培育,组建山东高研院、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71家,打造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11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过5700家、7600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占全省(756家)11.24%;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18家,占全省19.84%。狠抓要素集聚,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破题起势,山东产研院、超算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大学等联动创新格局加速形成。作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济南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首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第13位,跃居2022全球科研城市100强第36位。
三是全力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始终把起步区建设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三步走”发展目标,加快打造新时代现代化新城区。坚持高起点设计。聘请国内外一流规划团队,学习借鉴雄安新区先进经验做法,加快编制“1+4+16+N”规划体系,目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起步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确立,“多规合一、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更趋成熟。坚持高效能推进。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启用运营。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口,积极引入产业龙头比亚迪项目,去年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今年以来项目产值突破160亿元,成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又一重要支柱。目前,起步区累计入驻世界500强企业45个,签约优质项目162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坚持高标准配套。全力加快跨河交通建设,除已建成投用的16座跨河设施外,在建7座,列入远期规划的跨河设施10座,未来将达到平均5.5公里河道一座跨河通道,为两岸拥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加快山大二院北院区、黄河体育中心场馆、省实验鹊华分校等一批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提升,一座“未来希望之城”正在黄河之畔拔地而起。
四是全力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大省省会的优势作用,加快提升济南国际国内影响力、区域经济带动力、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力、开放门户枢纽辐射力。加快构建“大通道”。围绕《黄河规划纲要》“一字型”东西向大通道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济郑高铁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实现通车,届时济郑两地通行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以内,以济南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将完全成形;开工建设总投资近500亿元的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成后将拥有4条跑道、8000万人次吞吐量;中欧班列联通20多个国家的47个城市,年开行量突破800列;小清河全线通航,让济南实现通江达海,具备了重要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功能。全力用好“大平台”。以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力推动高水平开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累计新设企业4.7万余家,“链上自贸”等20多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8月,实现进出口1421.2亿元,增长2.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7、1.2个百分点。积极推动“大合作”。持续扩大经济、贸易、人文和资源辐射半径,加快编制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搭建“京沪会客厅”,主动加强与郑州、西安等沿黄城市对接合作,引导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跨区域联动,畅通黄河流域经济循环。
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今天的济南,正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在推动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了济南担当。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扎实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勇担使命、实干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济南篇章。
谢谢大家!
廖建宁:
感谢王市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中新社记者:
济南在推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哪些务实措施?
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谢堃: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作为事关济南发展的头等大事,坚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力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济南落地落实。
一是建立坚强有力的推进机制。2019年11月,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细则等文件,构建起市级部门横向协调、市县上下联动的日常工作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激发各级各部门干事创业动力。强化政治监督,自2022年开始每年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建立“一台账、两清单、双责任、双问责”监督机制,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职责落实到位、工作推进到位、监督督导到位。
二是构建系统科学的规划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黄河规划纲要和省黄河规划,2021年10月编制印发《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是黄河流域第一个公布的地方性黄河规划。配套制定了黄河规划分工方案、“十四五”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等文件,明确了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有力有序推进黄河规划落地见效。同时,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选聘高水平规划编制机构,编制出台节水典范城市、黄河生态风貌带、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系统绘就发展蓝图。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形成了“1+4+16+N”规划体系,起步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确立。
三是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坚持把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围绕《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聚焦生态治理、黄河安澜、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等领域,持续加强省、市重点项目的储备建设。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滚动谋划实施了1830个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为项目争取资金约359亿元,全市完成供地454宗、供地面积58329亩,有力保障了项目落地实施,截至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2753.4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80.9%。今年2月成功组建了省内第一只黄河母基金——黄河流域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进一步为黄河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开展务实联动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加强与沿黄城市合作交流,建立健全战略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旅游文化等方面合作联动。率先与郑州、西安签署协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信用、审批服务、算网等联盟,成功举办、承办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大会、产教联盟高峰论坛、自贸试验区联盟启动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大会、住房公积金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等活动,全力做好与甘肃省临夏州东西部协作,共同谱写“黄河协作曲”。今年5大类18个合作事项、16个重大活动稳步推进,扩大了济南在黄河流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黄河流域协同共赢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聚焦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持续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我市走深走实,确保到“十四五”末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凤凰网山东记者: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作为黄河流域创新实力较为突出的创新型城市,请问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撑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西武:
陈西武:
感谢媒体朋友对济南科技工作的关注,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近年来,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全力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集聚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强化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打造中科院济南科创城,落地建设13家科研院所,布局建设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现拥有国家实验室基地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12家,市重点实验室251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1家,支持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发挥算力基础优势,成立沿黄九省“黄河流域算网联盟”,布局“沿黄算力网络”“沿黄大数据中心”“数字孪生黄河平台”;布局创建黄河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培育医疗康养、工业机器人系统2个前沿产业,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二是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2247家增长至577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000家。大力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推动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累计争取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立项146项,争取省级财政经费14.57亿元。强化碳中和领域技术攻关,在国内率先建成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并实现业务化运行,研发出第一代城市双碳模拟器,将助力实现黄河流域数字双碳动态管理。积极承担省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在超级计算、量子科技、晶体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带动黄河流域高端前沿产业蓬勃发展。
三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制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打造济南“1+6+N”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组织实施“高校20条”“新高校20条”等政策,支持驻济高校院所开展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亿元,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在黄河流域城市中走在前列。前瞻性布局建设黄河技术转移中心,打造黄河流域技术交易市场,定期组织沿黄9省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交流系列活动,挂牌流域内科技项目2326项,成交金额5.4亿元,完成流域内高校院所专利预评估14760项,评估金额6.41亿元,有力推动黄河流域先进成果落地转化。
四是强化高端人才保障,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出台人才政策“双30条”,在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方面推出含金量高、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人才服务措施。实施各级系列人才工程,组织申报省级泰山人才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快速认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优化提升外国专家服务,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项,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67万,2022年各类人才净流入15.8万人,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基础更加坚实。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坚持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锻造战略科技力量,做大做强重大创新平台,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推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大众日报记者:
《黄河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济南市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汲佩德:
2019年以来,全市工信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把深化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黄河规划纲要》明确的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紧扣省、市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工信发展实际,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效、集聚集群集约、专业专注专长的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产业能级加速跃升,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崛起成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规模效益、创新能力、市场主体、发展动能持续提升,连续2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列。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加速崛起,成为省会高质量发展硬核支撑。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累计培育山东省“雁阵形”集群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个,特色产业集群8个,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圆满完成钢铁和焦炭产能压减任务,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园区)320家,绿色制造试点示范走在全省前列。比亚迪、吉利等重点项目接续推进,华为、百度、阿里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相继落户,为济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今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3和6.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创“十三五”以来的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技改投资等主要指标均大幅领先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呈现“进中向好、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
二是超前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更劲。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算网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聚焦打造黄河流域信息枢纽中心城市,加快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双千兆”网络发展,建成开通济南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宽带下载速率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4位,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积极抢抓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1个,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2个、省级重点平台63个、各类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20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在2022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中,以第1名的位次入选“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网络与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市”。坚持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63%,稳居全省首位,软件业、服务器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信创产业、区块链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深化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树牢“产业第一、制造业当家、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鲜明导向,研究出台新一轮的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对工业强市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进行再谋划再提升,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相关情况介绍到这里,谢谢!
天下泉城记者:
请介绍一下起步区在助力济南建设黄河流域国家中心城市中,如何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的?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部长张小帆: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高水平建设起步区是济南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获批2年多来,我们坚持“四水四定”,聚焦“四新定位”,用好“四区政策”,一方面坚定不移的抓好生态保护,一方面坚定不移的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保护方面,做好水、绿、碳“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水文章”。在水规划方面,我们以水为纲,开展现代水网、节水城市等专项规划,建立了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多元互补的水生态体系。在水供给方面,日供20万方的大桥水厂即将投入使用,可服务100万人;日处理能力4万方的崔寨再生水厂已建成投用;同时,我们还谋划推动了太平水库建设,远期入库水量将超过2亿方。
二是做好“绿文章”。在绿规划方面,划定了2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和205平方公里一般生态空间。在绿供给方面,开工生态绿化项目50余个,新增绿地面积2千余亩,黄河特色生态风貌带初现效果,大寺河畔自由的白鹭、龙湖湿地越冬的天鹅、黄河岸边的向日葵花海,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三是做好“碳文章”。在碳规划方面,我们编制了“双碳”工作方案,在国家级新区中领先开展绿色GDP(也就是GEP)核算。在碳合作方面,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建设“双碳”管控平台,利用碳卫星监测、分析和管理碳排放,我们的零碳智慧运营中心荣获了“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二、高质量发展方面,聚焦项目、产业、政策“三个关键”
一是聚焦项目突破。按照全市“项目突破年”工作部署,通过“五个一”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对在库项目实行红灯、黄灯、绿灯、蓝灯”“四色预警”管理,1-8月起步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5%,成为全市投资增长的主引擎。今年以来,我们聚焦示范区EBD建设,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年内新开工40个重点项目。我们还超前谋划了2024年投资计划,142个项目,总投资超27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600亿元。
二是聚焦产业带动。我们围绕“6+4+2”产业主攻方向,构建了“八个一”产业发展推进机制。我们的智能车项目从开工到下线到达产再到产值破百亿仅用时18个月,刷新了“济南速度”。总投资超300亿元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年底将开工建设。1-8月,起步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6%,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聚焦政策创新。我们复制推广了38项“四区政策”,用好省支持起步区32条、市支持起步区30条政策。同时,我们还在政策集成创新上求突破,制定了“1+6+108”政策体系,优化促进企业发展的20条政策,围绕6大产业主攻方向,制定了52条产业政策,推出了108项免申即享清单,力争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把起步区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宜居的未来之城,为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起步区力量!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廖建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宣传报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