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服务领域快速发展
积极推动中部六省搭建环境检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行业建设步伐。近年来蜀山区大力培育完善环境产业链,参与共建环境研究院,全力打造“中国环境谷”的各项进展,宣传了蜀山区支持企业参与和推动“中国环境谷”建设发展的若干招商引资政策。
3年多来,“中国环境谷”已聚集环境领域重点企业260余家,拥有30个国家和省级环境领域科研平台,形成“环保技术研发—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全环保产业链的框架体系。未来,蜀山经开区将重点依托安徽自贸试验区蜀山区块和运河新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能环保战新产业集群,争做全国环境领域技术策源地、重大关键产品来源中心和环境治理综合服务重要平台,为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前景投资
环境监测是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遥测、遥感、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监视、测定、监控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标志数据,从而对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的学科。既包括对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和对物理因子如噪声、振动、热能、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污染的监测;又包括对生物因环境质量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映和信息测试的生物监测,以及对区域群落、种群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等。
“十三五”以来,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市场规模快速扩张,营收实现翻倍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监测装备制造业、监测运维行业、检测机构行业等三大行业市场规模近540亿元。监测社会化市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根据20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下称《规划》),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得到有效保证。
2021年我国环境监测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15.07亿元,同比增长11.07%,自2015年以来我国环境监测服务市场规模整体上呈现出稳定上升,逐渐提速的发展态势。2015年,市场规模仅为137.7亿元,2015-2021 年CAGR达20.19%。全球环境问题不断涌现,推动以检验检测手段来改善既往以及未来将会出现的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保领域的共识。
海洋环境监测发展分析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强化精准治污,要以近岸海湾、河口为重点,分区分类实施陆海污染源头治理,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陆海统筹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更加注重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着力构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恢复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强化海洋生态监测监管,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在" 智能化 + 海洋咨询 "方面,依托对海洋行业深入透彻的认知和数据研判分析技术,「中环宇恩」为用海企业、政府部门、机构等提供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生态评估等咨询服务,已完成了相关项目百余项,包括码头建设、航道疏浚、养殖用海、沙滩修复用海、红树林种植用海等类型。搭建了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解决现场和实时采集的数据利用率低下、无法及时检查、浏览和开展预警服务等问题,目前该技术已在南沙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项目中应用。
环境监测未来发展方向
政府及相关的部门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加大投资力度体现在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和人员及设备的配备等方面,中国环境监测需求比重较大的区域包括京津冀地区、山东、河南、湖北、山西等地。
2022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监测支撑。《规划》指出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将更加成熟定型。
2020-2035年,生态环境监测将在全面深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拓展,构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估体系。监测指标从常规理化指标向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生态指标拓展,从浓度监测、通量监测向成因机理解析拓展;监测点位从均质化、规模化扩张向差异化、综合化布局转变;监测领域从陆地向海洋、从地上向地下、从水里向岸上、从城镇向农村、从全国向全球拓展;监测手段从传统手工监测向天地一体、自动智能、科学精细、集成联动的方向发展。
环境监测行业报告对中国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本报告同时揭示了环境监测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政府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