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危废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物质与能源的再生循环。”与上海证券报记者一见面,丛麟科技董事长宋乐平直接聊起了产业梦想,他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环保和循环产业。
成立5年就登陆科创板,丛麟科技自有真本事。公司子公司上海天汉作为龙头企业,率先在业内推出“大卖场+多协同”的危废综合处理新模式,服务的客户超过5000家。
“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上海天汉的成功经验定制化复制至全国各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高端产能布局。”宋乐平说,公司将立足现有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合理推进全国布局,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同时,公司将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丰富种类,做强做优无害化处置,做深做精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完善危废综合处理大卖场模式,为客户提供危废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
“大卖场+多协同”打造行业标杆
危废处理企业众多,丛麟科技的优势在哪儿?“我们占了上海的地利和政策优势。”宋乐平对此并不避讳。
招股书显示,丛麟科技旗下的上海天汉,是上海地区危废处理行业龙头企业,可处理32大类危险废物,可资源化利用25大类危险废物,数量位居上海地区第一位。以核准年度危废处理吨数计量,上海天汉处理能力为23万吨/年,领先上海地区的其他危险废物处理企业。
优良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然而真正闯出大市场还要靠硬实力。“凭借核心技术和‘大卖场+多协同’的危废综合处理新模式,公司实现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减少社会整体资源耗用,切实提升了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宋乐平说。
所谓“大卖场+多协同”模式,是指资源和能源以及处理工艺之间实现的多协同。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根据危废的物理化学特性,采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丛麟科技实现了多种资源化产品的高效回收利用,实现了生产的有机溶剂、无机盐类、基础油、重金属和包装容器等资源化产品的对外销售及循环利用,实现了危险废物的“外循环”;另一方面,无害化处置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和电能被循环利用至厂区内的各项工艺环节中,实现了危险废物的“内循环”。
“大卖场+多协同”模式的背后,有着高科技的支撑。
以“大卖场”为例:首先要具备处理各类危险废物的技术能力;其次要有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危险废物中不同组分的资源利用价值,提高危废资源回收率;同时,要深加工资源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高端制造业危废的深度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行业领先的深度资源化利用技术,向高科技要效益。”宋乐平说。相较同行业公司往往集中于单一品种资源化产品,丛麟科技开发了多介质、复杂组分的资源化技术和装备,可资源化生产超过20类产品。2021年,公司资源化利用处理危废超过4.7万吨,资源化产品年销售量超过1.6万吨。
随着行业地位的提升,丛麟科技还受邀参与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包括工业废磷酸的处理处置规范、废矿物油回收管理规范、废有机溶剂再生利用规范等。
拷贝天汉模式实现全国布局
“以子公司上海天汉为起点,公司率先在业内推出
危废综合处理新模式。”宋乐平介绍,除了技术领先外,上海天汉还结合自身的产能规模、技术积累和运营经验,为上海地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处理解决方案,重点支持了科创企业及各类研发实验室的危废处理需求。
丛麟科技披露,公司依托子公司上海天汉服务上海区域企业并逐步向全国拓展。公司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上海先进半导体、中国商飞、中国航发、万华化学、特斯拉(上海)、合全药业(药明康德)、复旦张江、齐鲁制药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客户覆盖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为工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配套服务,积极支持科创企业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据第三方评估,上海天汉集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为一体,已是上海地区综合处理能力最强的单体危废处理服务商之一。
上海天汉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丛麟科技的异地扩张奠定基础。宋乐平介绍,通过此次IPO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公司将率先完善上海、山东、山西的产能建设,完成第一轮扩张;未来将通过已有项目扩能、新建项目子公司、项目收购或集团并购等多种方式,稳健扩张公司在全国各地的业务版图,实现第二轮扩张,努力成为危废处理行业的全国龙头。
龙头企业的扩张,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有券商研究员称,目前,我国危废处理行业呈现“散、小、弱”及单一化的特征。某上市公司作为业内处置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2020年资质许可总量超过200万吨/年,资质利用率仅约40%左右,以2020年
危废产量1亿吨测算,其市占率不足1%。未来,随着我国危废处理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龙头企业凭借技术研发、处理模式、人才储备和处理规模等全方位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全国布局,市场占有率有望大幅度提升。
“现在公司的市占率大约是0.5%,未来5到10年希望能拿到5%至8%的市场份额,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宋乐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