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锰渣
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1241-2022)(以下简称《技术规范》)。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就《技术规范》的制订背景、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详情如下:
问:《技术规范》制订的背景是什么?
答:我国是全球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和高纯硫酸锰的主要生产国,其中电解锰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97%。我国锰矿平均品位仅12%左右,生产1吨金属锰产生8-10吨锰渣,全国每年新增锰渣超千万吨,锰渣中含有硫酸锰、硫酸铵等大量可溶性盐类化合物和锌、镍、钴等游离态重金属离子,成分复杂,易扩散至环境中造成污染。锰渣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为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一步强化锰渣收集、贮存、运输、预处理、利用、充填、回填和填埋过程的污染防治,我部组织开展了《技术规范》的制订工作,对加强锰渣全过程污染防治提出一系列要求,为开展相关领域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指导。制定《技术规范》,是完善锰行业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加强“锰三角”等区域污染防控、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优化作用,推动促进锰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具体举措。
问:《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技术规范》适用于标准实施后新产生的锰渣在收集、贮存、运输、预处理、利用、充填、回填和填埋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可作为与锰渣预处理、利用、充填、回填和填埋有关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污许可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等的技术参考。本标准实施前堆存锰渣的利用、充填和回填过程中的污染控制也适用于本标准。
问:《技术规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技术规范》规定了锰渣污染控制的总体要求,并按照锰渣产生后的处理流程和最终去向,规定了锰渣收集、贮存、运输、预处理、利用、充填、回填和填埋过程的污染控制技术要求、监测要求和环境管理要求。
为保证锰渣利用产物的环境安全性,防控锰渣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本标准还对利用锰渣及其预处理产物生产的水泥和其它建材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提出了监测要求。
环境管理要求主要从管理制度、管理台账、人员培训、环境应急、资料保存等方面规范锰渣收集、贮存、
预处理、利用、充填、回填和填埋单位的运行管理。
问:《技术规范》专门提出锰渣预处理要求,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根据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和高纯硫酸锰生产工艺的特点,锰渣中水溶性盐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普遍超过《一般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20)Ⅱ类场入场要求的5%。为控制锰渣的环境风险,《技术规范》中提出锰渣预处理要求,以降低或去除锰渣中的重金属、水溶性盐等污染物,或者抑制其可浸出性或扩散性,使得预处理后的锰渣满足利用、充填、回填和填埋要求。预处理方式包括水洗、固化稳定化和高温烧结或高温熔融。
根据锰渣的不同去向,《技术规范》对锰渣是否需要进行预处理分别作出具体规定:一是锰渣作为生产水泥的混合材预料应满足HJ 662有关替代混合材的废物特性要求,不满足要求的锰渣应先进行预处理;二是锰渣应经预处理后才可以作为替代原料用于生产除水泥之外的其它建筑材料产品;三是锰渣应经预处理后才可以用于充填或回填;四是锰渣应满足GB 18599规定的入场要求才可以进行填埋,不满足入场要求的锰渣应先进行预处理满足入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