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疗废物处置战线从未停歇。生态环境部针对疫情防控开展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全国所有的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百分之百全覆盖;医疗废水、
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处置百分之百全落实”等要求。
过去一年,湖北省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区域,经历了一次形势严峻的大考。如今,经历了急剧增加、高位运行、缓慢下降、趋于平稳的过程,湖北全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大幅提升,从疫情前的180吨/日提高到658.4吨/日。
设备优化,完善标准,实现困境突围
“疫情期间,医疗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加,峰值时期处置量可达平时的5倍-6倍。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原有的处理设施难以满足处置需求。因此,需要发挥集中协同处置和移动式处理设备的优势。”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张胜田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疫情袭来,湖北武汉等地医废处置能力告急,天津、江苏南京等地和多家企业迅速驰援湖北。移动式应急设备凭借方便快捷等优点,在处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高危医疗废物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有些应急产品属于应急制造,产品规制不同、技术参数各异、操作规范难以统一,一定程度上存在使用效率低、匹配度差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张胜田表示,国家需要加强引导,制定统一标准,保障设备满足产品质量标准,提高使用效率。同时,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产品质量体系,使每个省能配置应急装备体系,就近驰援。应急设备操作的智能化标准也是一个大方向,未来应通过智能远程管理系统构建一个实现医疗废物处理设备完整功能的技术体系。
分类协同,各方参与,提升处置效率
“人努力,天帮忙。很多事不是靠一人去做,而是需要全局协调。”在谈及武汉市如何能在疫情期间攻克难关时,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处处长李华怡这样说。最初,火神山医院病区里运出的所有物品,都被归为医疗废物,其中包含大量病人使用过的脸盆、被褥等生活日用品以及未吃完的盒饭,实现医废就地处置十分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第一时间提出减量和分类的要求,并出具了相关医疗废物分类指南。”李华怡说。为了实现减量和分类,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多次开会强调,一线医护人员积极响应落实,武汉市实现了餐厨垃圾、其他垃圾以及相关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极大缓解了处置压力。
针对感染区丢弃的大量涉疫生活垃圾,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成立帮扶指导组,灵活变通、实事求是,不断完善应急政策和体制,在科学论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启动武汉市两个生活垃圾焚烧厂,定点定时投放焚烧,确保了武汉市医疗废物实现“日产日清”。填补能力缺口,湖北省多地协同走出了一条新路。
处置扩能,平战结合,保障环境安全
按照国家卫健委和生态环境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到2020年底,全国每个地级市都要至少建一座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荆州市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建设了合规的医废集中处置中心,并不断按需求进行升级扩容。在这次疫情期间,荆州市医废处置平稳有序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平时做好了充足准备。”荆州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负责人说。
按照设计,荆州市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处置设备每天运转8小时,日处理能力可达16吨;如果按照16小时-24小时运转时间计算,日处理能力可达20余吨。平时处置余量充足,保障了荆州市涉疫医废应收尽收、应处尽处。
“医废处置单位理应把社会责任摆在首位,平战结合,扩能提效,保障危急时刻的处置能力。”荆州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负责人说。疫情期间,荆州市医废运力稍有紧张,处置中心紧急购置运输车辆。目前,新增加的运输车辆已经超过原来的一倍数量。“现在大部分车辆是闲置的,备而不用也要备。”
除了集中处置能力,荆州市处置中心还增添了一台处理能力4吨/日的流动医废处置车,至少可以解决一个县市的医废处置问题。一旦某地发生严重疫情,处置车可以直接开到现场,缩短处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