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坐拥千亿级体量的投资前景,另一边则是危废产能利用的巨大缺口,这也成就了各路资本疯狂追逐的机遇。但近期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业结构调整等动作,在加剧危废处置产业链内部博弈的同时,也由此带来了新的市场波动。无论是精耕多年的传统选手,亦或是阔步前来的跨界玩家,无一不对危废处置市场寄予厚望。
随着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利好及清废行动2018持续纵深切入,危废处置的重视程度可谓空前,行业随之迎来重大利好。危险废物的处置情况也在2019年被列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范畴。从地方层面来看,迄今已有超过20个省份出台了加大危废处置扶持力度的相关规划,如下图所示:
但在环保风暴越发趋严的环境下,与高存量及高增长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危废产能利用率的低下。“即使剔除产废企业自行处理的部分,仍存在千万吨级处置缺口。”危废既有产能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危废无害化处置的产能缺口大概为1988万吨/年。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危废经营单位的核准经营规模为6471万吨/年,而实际全国每年产生近1.28亿吨的危废总量,危险废物持证单位实际经营规模1620万吨,使得当年国内的危废处置缺口超过6000万吨。
仅超过200个大、中城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就达3504万吨。另有行业数据显示,全国危废企业近3000家,持证企业平均资质规模不足3万吨/年。其中,逾8成的企业日处理危废能力低于52吨,这也意味着不足0.4%的危废处理企业处理能力超过1000吨/日。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危险废物实际产生量则远高于上述统计数据。尽管单体项目盈利性较好,但由于工艺与监管的困境,行业始终没有实现放量。
由于危废的收集、转运、处置都需获得相应许可证,也加重了供需不平衡的局面:行政区域性特点明显,处置能力高度分散。过去几年各省危废处置价格一直维持高位,也证实了供需缺口的存在。在危废跨省转移处理流程复杂的管控约束下,区域内部消化处理能力逐渐“捉襟见肘”,尤其体现在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华东沿海区域。而危废处理厂基本只能处理本区域的危废品,如需跨省需要额外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