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议论东方园林的债务危机,进而一夜之间整个危废行业都变得危机四伏起来。但在这个重资产产业的众多风险之中,似乎“维护”并没有被放在一个与其重要性相符的位置上。
上篇:中国废料处理行业的特征与维护现状
当前的环保行业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巨量投资、快速建设、艰难调试、技能缺乏。巨量投资和快速建设使整个行业看起来很美好,环保人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各类新合同的签署现场、企业政府隆重的合作会议晚宴,以及满世界出差的潇洒身影。然而与资本盛宴伴随而来的,是所有重资产行业都需要面对的同样的难题:单个工厂如何更好管理其维护工作?集团型企业又如何控制那么多下属工厂的运维风险?
与普通制造型企业不同,环保行业与民生息息相关,一旦出事故其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然而,此类项目的安全风险却没有被与运维直接关联,更没有与此类企业的运维根本:资产维护相关联。
笔者曾考察过许多危废项目,大多数项目,尤其是新建项目和集团型企业呈现这样的状态:
建设周期很短,调试周期却很长。有些项目在点火之后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半调试状态,问题很多,检修都不能正常进行。
新建项目寻找有经验的危废技术人员十分困难,只能跨专业到化工等其他相关领域寻找人才。而收购来的项目其原管理团队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又十分落后。
集团公司大多是“小总部,大工厂”,大多数技术管理标准都下沉到工厂,技术总部鞭长莫及。最终每年总部核算各厂技改费用的时候都是一笔糊涂账。
技术管理手段相对其他行业落差较大。大多数工厂没有信息化工具,只采取纸面管理,稍好一些的工厂,沿用以前电厂的传统MIS系统或OA系统,缺乏专业化管理工具。
随着中国工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要实现“中国梦”和“中国制造2025”这些终极目标,就要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价值,要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向“自动化”、“智能化”、“可持续化”转变。而其中,长期被低估的维护产业近几年迅猛抬头。危废行业的管理现状有其行业背景,但具体到项目运维,其实与中国大多数重资产行业的工业企业有较多共性。2017年的《中国维护调查分析报告》对来自全国各地453家不同企业的493位被调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受益于环保行业PPP项目的遍地开花,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来自于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企业。本文截取其中几个有意思的调查内容以飨读者。
调查概述
《中国维护调查》展现了中国工业企业践行维护管理的缩影,并反映出了在”中国梦“时代背景下,未来维护行业的发展蓝图。其内容覆盖三大部分:
维护战略和维护对企业主营业务的影响
维护工作执行和辅助工具(人员配置、培训、预防性维护、维护与运营之间的关系、备品备件、维护外包、技术文档、IT工具)
决策支持和改进方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了从业人员强烈的维护意识,尤其是国内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风险防范”已成为驱动维护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和多年以前国内的维护意识相比已截然不同。
调查样本
不同于2013年版(样本的84%为外企),此次调查样本主要为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其中,国内企业大多来自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行业,外企多数为制造型企业。此外,调查也显示,相比2013年版,外企参与调查的积极性不高,国际商会的协办力度亦相对减少。
多数被调查者来自大中型企业,年维护预算大于5百万人民币。其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度较积极,反映出企业管理层对维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维护战略与业务影响
相比以前的调查结果,今年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拥有符合自身业务发展的维护战略,证明国内企业已明确意识到了维护的重要性。但这究竟是被调查者期望的美好愿景,还是当下经济形势倒逼管理方向的转型?无论如何,调查结果同时表明,维护工作对企业主营业务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级别越高的管理者对于维护越是关注。
人员配置与技能水平
相比2013年的调查,大多数企业的人员配置符合国际标准。有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表示,自己的维护团队从来没有接受过维护方法论及技能方面的培训。由此可见,策略在制定后,在推行和执行方面都存在缺失。
维护与生产
与2013版的结果相反,在预防性维护方面,受访者再次给出了非常正面的反馈,但仍有46%被调查者表示企业缺乏预防性维护计划。维护部门和生产运营团队间的整体关系较为融洽。
决策支持
与预防性维护得到的良好反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企业已落实了维护管理控制机制和工具,却仍无法达到符合决策支持的预期效果。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对设备故障的分析方面。经验表明,多数企业仅单纯地对故障本身进行分析,但不做历史数据的汇总和比较。
管理工具与改进手段
改进计划包括一系列的同步措施。从调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通过增加资本性指出(CAPEX),来降低运营风险,而非一味地削减运营成本(OPEX)。时间倒回到2013年,当年的结果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仅有47%的企业愿意为运维增加投入(CAPEX),更多人选择花费一小部分的OPEX进而实现更多运营成本的下降。与此同时,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来没有使用过相关信息化工具,证明改进潜力还是巨大的。
总结
近年来人们的维护意识在不断地加强,“风险防范”已成为驱动维护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在执行力和有效的决策支持方面还是存在短板,无法达到ISO55000(即GB/T33172)资产管理标准所要求的”反馈闭环“。值得欣慰的是,多数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希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来改善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
进一步剖析管理比较优秀的企业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在具体工作中具有普遍的管理共性:
拥有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战略,将维护提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
从项目建设开始就重视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运维做准备
使用专业信息化工具管理维护工作,定期召开维护会议,并对会议期间对历史记录进行分析
重视一线员工的技能水平培养并能够持续追踪其成长
本文下篇将为大家介绍在当前的行业现状下,如何从项目建设开始构建有效的运维管理模式,并能够快速复制到集团公司内部的其他工厂。
下篇:
多项研究和我们的实际经验都证明了,对于资产密集型行业而言,在项目前期建设施工阶段,越早考虑设备将来的可靠性、可维护性,有助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日后的运营管理工作。然而众所周知,由国内工程公司和设计单位主导的施工项目有两大优点:速度快和造价低;以及……很多缺点,如施工与规划的严重脱节,随意在现场对设计进行调整的情况司空见惯,而且没有任何的书面记录。同时,国内工程总包比较关注眼前利益,很少换位思考,缺乏对项目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远见。因此,在项目竣工交付时,很难向业主移交项目的竣工图纸,以及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建议。
正是由于缺少对施工阶段对于工程信息的原始记录,通过根本性原因分析这套方法论,我们发现,想要找到快捷的、可改进的维护短板,可直接从设备的设计和安装这两个角度来切入。因为出于对速度和成本的追求,这两类问题会在试运行期间,被施工团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掩盖起来,通过快速修复,尽快达到验收标准,很少备案,也没有分析。
回过头来,再说说维护。作为一种又脏又苦的基层工作,维护工作本身很难得到人们的重视。大多数人认为,设备坏了去修就是设备维护,却忽略了其工作背后蕴含的系统方法论和知识工程体系。长此以往,由维护不当造成的隐患问题也接踵而来。从社会层面看,近年来,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屡见不鲜。而从企业经营看,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同时,企业花重金投资的重要设备却出现了可靠性差、提前报废等现象,无形中又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好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直到近几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宣言让包括危废行业在内的整个环保行业的投资和新建项目呈现前所未有的井喷,规模化效应凸显。相比其他资产密集型行业运行十几年后才开始亡羊补牢,现在,在中国的危废行业,我们有机会见证一大拨从建设期开始就开展工厂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真正的智慧工厂。
对一座新建的危废工厂来说,建设初期总是充满挑战。在调试和启动的过程中维护准备工作往往会被忽略,人们往往感觉维护工作还没开始,甚至维护团队的招募也经常姗姗来迟。事实上,彼时也许确实没有太多实操性的工作需要开展,但却有一项非常关键的案头工作需要站在工厂后期运维的全局高度来协调执行,那就是维护数据的准备工作。
维护数据的准备工作是指为业主创建工厂功能位置以及设备结构,其中包括关键度、技术参数、技术文档、备件、质保、合同、预防性维护指导等。在西方,“维护工程”是一门工程背景的管理学科,而维护数据准备正是“维护工程”的一个整体呈现,维护团队需要整理出用于后期运维的所有关键数据,把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上的内容转化成可用的技术数据库,构筑智慧工厂的运行基础。信息时代,这一工作的执行过程通常是在信息化工具(维修管理系统,也叫CMMS)的支持下完成的,在工厂建设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进。如下图所示:
区别于传统的、扁平的设备台账,一个详细、结构化且易于使用和读取的设备技术数据库,包含设备的说明书、合同、备件列表等,避免了这类重要资料由于保存不当,造成的不必要的缺损甚至遗失,不但能快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支持日常维护工作的决策(如去哪里购买备件、如何拆卸设备等)。
基于这一技术数据库,通过对工作流程和所执行的纠正性工作的记录,能辅助工程师监管项目的试运行过程,确保建设方或设备供应商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施工。为了实现所有修改的可追溯性,同时,还可以详细记录在试运行阶段所发生的故障信息,以此作为设备历史数据库,为未来的诊断工作提供依据,辅助工厂渡过试运行阶段。
一般来说,在建设期需要准备的主要数据类型包括:
功能位置结构和设备数据
相应设备的备件列表
相应设备的技术文档
维护指导(预防性或标准纠正性指导)
主要数据(包括设备通用的故障类型,特殊设备故障除外)
其他相关数据
事与愿违,当前的通常情况是,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动力,EPC和设备供应商都无法提供所需的设备信息,需要外部专家予以指导。外部专家主要基于国际通用的维护工程的相关标准予以指导主要包括:
ISO55000资产管理-管理系统
ISO14224设备可靠性和维护数据的收集与交换
IEC81346结构处理原则(工业系统,装置设备和工业产品—结构化原则和参考命名)
EN15341维护,维护关键绩效指标
ISO17359状态监测和机器诊断—通用指南
如果能在施工阶段贯彻维护准备工作的方案,就能防患在运营阶段的无故停机事件,大大降低维修成本,有效杜绝同类故障的反复发生,每年可为业主节约上百万人民币的支出。以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愿景,能帮助设备加速进入服役阶段,稳定并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不断优化业主的投资。
尤其对于大型的集团型企业,一旦构建了这套标准的技术数据管理方法,就可以在所有的新建项目上快速应用,其规模效应将更为可观。届时,已在前几个项目构建标准化的技术数据库可帮助横向比对设备绩效,为前期设计和设备选型提供技术参考,反过来在运维阶段也能够促进标准化的工作实践,最终达到更好的运维管理效果。
单从建设期的维护准备这个维度考量,危废企业中目前做得最好的当属苏伊士集团。也许出乎读者的意料,此处谈论的并非苏伊士的国外工厂,而是其在国内的危废工厂。从2006年苏伊士在上海化工园区建设第一个危废处理工厂时,就深刻地认识到“维护工作是我们业务的核心”。在建设期开展维护准备的系列方法和技术工具被列入到苏伊士的《MOS基本运维标准》中,所有工厂经理也必须接受MOS培训,帮助工厂在建设初期便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维护管理标准。如本篇开头所说,在中国的危废行业,我们有机会见证一大拨从建设期开始就开展工厂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真正的智慧工厂。苏伊士在亚洲地区的其他工厂(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等)返过头来学习中国的管理经验开始成为一种常态。也许,这就是中国梦的现实缩影。